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好词好句

浏览次数: 有用:

001.jpg

形容“主观与客观”的词语

  1. 客观冷静、温和理性、主观臆断、武断专横、一厢情愿、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自以为是、实事求是
  2. 造车合辙(辙:车轮压的痕迹。比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3. 逆天行事(逆:违背。比喻违背客观规律做事。)
  4.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5. 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6. 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7. 对景挂画(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
  8. 拔苗助长(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9.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10. 管中窥天(管:竹管;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通过竹管子的孔看天。比喻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11.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12. 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名言

  1.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庄子·养生主》(要听从内心的意愿,按照客观规律去做事。)
  2.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3.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易》(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去看会有不同的看法。)
  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汉·王符《潜夫论》(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5.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唐·马总《意林》(船顺流而行就走得快,人顺路而走就不会迷失方向。形容做事要遵循客观规律。)
  6.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即使青山阻挡,江河依然要向东流去。形容客观规律不可抗拒,历史毕竟要向前发展。)
  7.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8.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清代门联(所有的善行中最重要的是孝,但孝主要是看有没有孝心,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些贫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行中害处最大的是贪色,但这个只能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而不能以他的心思为标准,否则这世间就没有好人了。)
  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它是一座挺拔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形容观察事物的立场、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0.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11.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南朝·范缜《神灭论》(身体存在就有精神,人死了,精神也就随之消亡。说明物质实体是产生精神的基础,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中国俗语(不按照纹理来劈柴,会费很大力气。常用来形容人不按规律办事,徒劳无益。)
  13.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中国俗语(比喻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
  1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16.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
  17.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鲁迅
  18.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法国哲学家]
  19. 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培根[英国思想家]

关于“主观与客观”的句子

  1. 过于客观的描述无法做到,因为一旦去描述,视角就会趋向主观。
  2. 理性客观地看待事物,感性智慧地对待周围的人。
  3. 人的主观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世事纷繁复杂,瞬息万变,一味地迷信自己的旧观点,拒绝更新与反思,很容易一意孤行而走入死胡同。
  4. 我们不能看轻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去深刻解剖自己。只有正确地了解了自己,才能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稳步前行,走向成功。
  5.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一个人如果只站在一个角度观察事物,其观点容易有偏颇,而多方观察往往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6.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但这种制约恰恰又要求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内部的矛盾性及其变化。最终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知偶然不知必然,内容与形式相分裂,原因与结果相孤立。
  7.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8. 客观地看问题,才反映事物本来面貌;全面地看问题,才会准确地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发展地看问题,才会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准确地认识事物,透彻地理解事物,主动地处理事物,取得主动权,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主观地看问题,必带有感情色彩,错看了事物;片面地看问题,必以局部代替整体,歪看了事物;静止地看问题,必把过去当时下,僵化了自己。其结果,必处与被动地位,乃至走向失败。

关于“主观与客观”的成语故事

  1. 拔苗助长  在古代宋国,有个急性子的农民,总嫌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于是,他就动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可是,还没有三天,秧苗全都死了。(总结:做事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2. 守株待兔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被宋国人笑话。(总结:不能把偶然现象当作必然规律。)
  3. 刻舟求剑  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却怎么也找不到。(总结: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能只凭主观印象判断事物。)
  4. 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一个人到别人家里偷钟,但是不小心弄出了声响,他害怕被别人发现,于是就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就听不到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他被听到声音前来的人抓获了。(总结: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捂不捂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最终定会自食苦果。)
  5.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人把斧头丢了,他怀疑是邻居偷的,因此觉得邻居的一切行为都很可疑,无论是动作,言谈还是神态,都像是偷他斧头的人。几天以后他的斧头找到了,便觉得邻居在各个方面都不像是偷斧头的人了。(总结: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事物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6.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下大雨,他家的院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快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他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并没有理会。这天晚上他家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富人因而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有先见之明,但却怀疑是隔壁那个老人偷的。(总结:对待别人的意见应该客观评价,不能因人而异,持有偏见。)
  7. 庖丁解牛  有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文惠君宰牛。只见他的技艺娴熟,刀锋所过之处,皮肉应声而落,整个过程的节奏尤如一首流畅的舞曲。文惠君惊叹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高明到这个地步呢?”厨师答道:“我所研究的是事物的规律,它比技术更进一步。我依着牛的身体结构进行解剖,把锋利的刀刃插入骨节间的空隙,宽度绰绰有余,轻轻发力,就把骨、肉分解开了。”(总结:做事时如果能把握好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相关素材
官方公众号“作文素材吧
微信搜索并添加关注
热点素材即时推送  海量素材随手查询
关于网站         站内导航         服务条款
ICP14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