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会用这些典故,老师必定另眼相看
01. 尺素
尺素,小幅的绢。古人写信,多书于绢。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人以“尺素”代指书信。如:时传尺素,以寄相思。
02. 骊歌
先秦古诗《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道:“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03. 请缨
缨,指绳子。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人用“请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如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04. 楼兰
汉武帝时,楼兰国王受匈奴指使,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后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楼兰”指建功立业。
05. 梨园
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因此,后世常以“梨园”代称戏曲班社,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子弟”。
06. 桑榆
傍晚时分,阳光总是照在桑榆树梢上,形成落日余晖。因而古人常以桑榆代指日暮,也可比喻人的晚年。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07. 东篱
出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
08. 杜康
相传杜康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后以“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09. 汗青
古时的字写在竹简上,须先用火烤青竹,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烤时青竹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以“汗青”指书稿、史书。如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 烂柯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位老者在下棋,于是就坐下来观看,一局终了,发现斧头柄已烂。他回到家,世上已过数百年,邻居都不在世了。后以“烂柯”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1. 化碧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多用“化碧”称颂忠臣志士。
12. 哀鸿
出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看到使者,皆倾诉悲苦,如鸿雁哀鸣之声。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13.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作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侍西王母。后用青鸟比喻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4. 黍离
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时,看到旧时宗庙遗址上长满禾黍,不由悲叹宫室宗庙的破败。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
15. 投笔
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
16. 折柳
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分离时,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后以“折柳”代指送别。如唐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7. 折腰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后用“折腰”喻指屈身事人,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温庭筠在《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中写道∶“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19. 献芹
《列子·杨朱》中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微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如高适的《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20. 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古时将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1. 昆山玉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壁),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用“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如刘禹锡的《送李中丞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22. 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代代表贪婪掠夺。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如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3. 陶朱公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勾践灭吴后,功成隐退,定居陶丘。因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自称“陶朱公”。后世以“陶朱公”来称富商。
24. 比翼鸟
传说比翼鸟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用来比喻夫妻生活和谐美满。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5. 鹿走苏台
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想当皇帝,在东宫召见伍被一起议事。伍被说:“王安得亡国之言乎?昔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将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刘安不听劝阻,结果叛乱失败。后人用“鹿走苏台”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26. 东海扬尘
原指东海变成陆地。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后人用“东海扬尘”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27. 芝兰玉树
比喻有出息的子弟。《晋书·谢安传》:“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
28. 蒲柳之质
晋代尚书右丞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文帝头发全黑,而顾悦之头发全白了。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先白?顾悦之回答道:“皇帝您是松柏之姿,经霜犹茂;臣是蒲柳之质,望秋先零。”文帝听后十分高兴。
29. 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商亡之后,二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人以“首阳采薇”、“不食周粟”此比喻人坚守气节。
30. 高山流水
相传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觉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感叹再无知音,不再弹琴。后人常以“伯牙子期”比喻知己,以“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
31.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记载:“有一天,庄周在草地上睡觉,他在睡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然飞舞着。醒来后,庄周一时有些迷惘。他弄不清究竟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后人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变幻无常。
32. 咏絮之才
《世说新语》记载: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东晋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还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后人用“咏絮之才”代指女子的文学才能。
33. 司马青衫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用“司马青衫”表示极度悲伤。
34. 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以“东山高卧”泛指隐居。如唐代李白的《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35.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隐居东山,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又重新出来做官。在他的指挥下,东晋取得了淝水之战大捷,晋室得以存续。谢安因此功成名就,创造了东山再起的传奇。后人用“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声明:图片摄影ethan kent,授权基于unsplash.com。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仅用于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