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
人物导语
说起韩愈,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称。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千年之后,韩愈的文字,我们或多或少还能背诵几句。
然而,男人不只一面。苏东坡评价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
道德、文章、忠直、勇敢,在东坡眼中,韩愈可谓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多面楷模。
苏东坡才高八斗,能入他法眼的文人没有几个,对韩愈如此大吹彩虹屁,想必自有他的道理。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韩愈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古文运动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他的祖上是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韩氏,属当地望族,故世人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祖辈世代为官,但是他自幼父母早亡,后兄长也病逝,由寡嫂抚养长大,因此他从小饱尝颠沛、贫寒之苦。
因为自念是孤儿,韩愈从小便无须他人管教,主动发奋读书。
他24岁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顺利,从藩镇小吏做起,几经辗转,33岁时才进入朝中为官,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是一个教育部门的小官。
教书育人自然离不开写文章,而在韩愈生活的年代,写文章都是写骈体文。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所谓骈体文,就是专门讲求对偶、声律、辞藻的文章。
骈体文起源于汉末,兴盛于南北朝。文中句子以四字、六字居多,故也被称作四六文。
骈体文对形式的注重胜过内容,往往华而不实。写作规矩太多,既束缚了思想的表达,也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为了改革这种古板、落后的文风,韩愈提出了“文以明道”的理念,提倡“词必己出、务去陈言”。
意思是说,一篇文章的价值在于传承道义,而非炫耀文采。作者应当少说废话、套话,以我笔写我心。
他带头发起了“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的散文,它不受形式的约束,一切以表达思想为目的,怎样表达得舒服就怎样写。
柳宗元和他理念相同,于是二人并肩战斗。
韩、柳二人以古文形式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我们熟悉的《师说》、《永州八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他们不仅亲自示范,还收了许多青年学生,教他们改变写作习惯。古文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这场古文运动虽然没能完全改变唐代的文风,但是其影响极为深远,为后世播下了改良的种子。
到了宋代,文坛宗师欧阳修继承了韩愈的理念,强调“文道统一,道先于文”。
再加上苏轼父子、王安石等人共同发力,写下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散文终于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正道。
适用话题:务实、改革、形式与内容
秉公直言
35岁时,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是年关中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焉能沉默?他奋笔疾书,写下一篇《论天旱人饥状》揭露实情,上奏朝廷。
他知道,当时的朝廷官官相护,这样一篇文章未必会起作用,反而有可能得罪他人,招来祸端。
但是身为监察御史,发现官员弄虚作假、掩盖灾情,他怎能不秉公直言,为民请命?
事实果然同他预料的一样,谎报灾情的李实毫发未损,揭发恶行的韩愈却遭到报复陷害,被贬为阳山县令。
三年后韩愈才被赦免,得以返回长安,重新到国子监任职。
经过这样的挫折,一般人可能会吸取教训,从此紧守其口、明哲保身。
但是韩愈生性木讷刚直,是非观念极强,丝毫不肯妥协。
六年后,他玩了一把更大的,为此险些招来杀身之祸。
唐代佛教盛行,许多信徒为了礼佛不惜倾家荡产,寺院资产恶性膨胀,大量僧人不事劳作、不纳税、不服兵役,但却供养丰厚,还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这种情形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发展,引起了韩愈的关注。
凤翔府扶风县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内藏释迦牟尼指骨一节,称为舍利。法门寺每三十年开塔一次,取出舍利,供人瞻仰。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值开塔之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长安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社会各阶层趋之若鹜。
韩愈再一次坐不住了。
虽然明知这次要触犯龙颜,但是肩头的责任、心中的道义让他无法假装看不见,他奋笔写下《谏迎佛骨表》,以死劝谏。
他言辞激烈,丝毫不给皇帝留面子。
他说历朝佞佛的皇帝“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还说南朝梁武帝礼佛最虔诚,却落得个饿死的结局,国家也因此灭亡。
在宪宗听来,这些话简直就是恶毒的诅咒,盛怒之下要用极刑处死韩愈。
幸好有宰相裴度及众大臣和皇亲国戚求情,宪宗才减轻了惩罚,把韩愈贬到偏远的潮州任刺史。
在赴潮州途经蓝田关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句诗写尽了作者当时悲愤、怅茫的心境,至今读来都令人感慨万千。
但纵使走到这步田地,韩愈依然没有后悔。他说“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为了帮国家铲除弊端,我岂敢顾惜自己这衰朽的残生?
韩愈字退之,但是他一心只为公理、大义,面对危险、挫折何曾言退?
适用话题:正直无私、责任与担当
只身平叛
宪宗皇帝其实也明白,韩愈冒死进谏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待火气逐渐平息之后,也就从心里原谅了他。
第二年冬季,韩愈被召回朝廷,任国子监祭酒,次年转任兵部侍郎。
当时恰逢镇州王廷凑兵变,朝廷派数支军队前往平叛,均不能克,形势非常危急。
此时的唐朝早已雄风不再,经过安史之乱后,已经国力衰弱、财政枯竭,根本无力应对长期战争。
于是朝廷打算降诏赦免王廷凑,以求息事宁人。
但是王廷凑是否会接受朝廷递来的橄榄枝?朝廷封的官职是否合他的意?他会就此顺服,还是会怒斩来使?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因此,朝中众臣无人敢去宣诏。
危急时刻,韩愈又一次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担任宣慰使,前往镇州平息叛乱。
大诗人元稹当时也在朝中为官,他私底下说:“韩愈可惜了!”
在多数人看来,韩愈此去凶多吉少。
唐穆宗在派遣韩愈之后也后悔了,他怕就此损失掉一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命韩愈到达叛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
领受到皇帝的一片好意后,韩愈却说:“不畏死去执行命令,是我作为臣子应尽的义务。”于是日夜兼程,孤身奔赴敌境。
果不其然,到达镇州后,迎接韩愈的是亮闪闪的刀剑,众叛军手持兵器围在客房院内意欲发难。
狡猾的王廷凑出来装好人,说这不是他的意思,是手下将士对朝廷有怨气。
韩愈毫不客气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才打算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眼前这个文人竟然没被这些骄兵悍将吓倒,这一点大出王廷凑的意料,他不由得要高看韩愈一眼,也就不敢太过放肆。
对于士兵,韩愈是不一样的态度。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他以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为例,证明叛乱者都没有好下场,最终还会殃及妻小。
反过来,以田弘正、王承元等人为例,证明归降朝廷者都会获得赦免,不仅本人得到高官厚禄,而且还能封妻荫子。
他的一番说辞入情入理又有事实依据,士兵们听后大都有所触动。
就这样,宣慰使韩愈凭一人之力动摇了叛军的军心,再加上出于形势考量,王廷凑最终决定接受朝廷的诏命,率军归降。叛乱得以平息。
唐代有尚武之风,武将的地位普遍高于文官,人们常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但是韩愈这样的一介书生,却能以身犯险、深入敌营,以大无畏的态度震慑敌将,以雄辩的口才说服叛军,这样的功业哪个百夫长、千夫长能做到?
适用话题:勇气、责任与担当
结 局
平息叛乱后,韩愈转任吏部侍郎。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又过了两年,公元824年,韩愈因病告假,年底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去世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因此,世人又称他为韩文公。
纵观韩愈一生,他文可为百代之宗,勇可夺三军之帅,忠义、正直足以彪炳史册。
对于这样一个牛人,不止是苏东坡,素材君也想为他大吹彩虹屁。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