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这个宰相太实在

浏览次数: 有用:

导  语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清平乐》

最近,历史剧《清平乐》热播。

“清平乐(yuè)”其实是个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原本是唐代教坊的曲目,宋人常以此作词。

比如剧中的宰相晏殊,就常用这个词牌来填词,上面的“金风细细”就是其中的一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道晏殊这个名字,多半是因为他的词。

晏殊与儿子晏几道都是词坛大家,被后人称为“大晏”、“小晏”,他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可见其在文坛地位之一斑。

事实上,不止是吟诗填词,晏殊的人生故事也非常精彩。

在他身上有一些闪光点,纵然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也显得熠熠生辉、卓尔不群。

01

小时候的晏殊,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自小就以“神童”著称,5岁能文,14岁就被人举荐到朝堂,接受皇帝的殿试。

关于这次殿试,《宋史》这样记载:

“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小晏殊一点都不怯场,文章一气呵成。

第一次亮相,他就赢得了宋真宗的喜爱,被赐以同进士出身。

两天后,殿试进入复试环节,主要考察诗、赋、论。

晏殊看到题目后,立即对皇帝说,“这道题我做过,还是换一道吧!”

如今我们做梦都想押中高考题,可小晏同学硬是把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给扔了。

不过,他的诚实着实打动了宋真宗,皇帝从此记住了这个才华横溢又性情敦厚的年轻人。

考试完毕,晏殊被任命他为秘书省正事,大概类似于中央办公厅干事。

几年之后,宋真宗点名让晏殊去给太子做老师。

太子师可不是谁都能当的,晏殊不知道皇上为什么会选中自己,毕竟汴京人才济济,而自己资历尚浅。

宋真宗告诉他:“听说大臣们办完公事后都喜欢宴饮聚会,唯有你们晏家兄弟几个喜欢闭门读书,只有你们这种谨慎忠厚之人,才适合做太子师。”

晏殊的对答又一次令人大跌眼镜,他说:“其实我也喜欢宴饮玩乐,只是家里穷出不去,等我有钱了,也会出去宴饮游玩。”

这耿直的对答,没有招来真宗的失望,反而更加深了皇上对他的信任。

想来也是,喜欢休闲娱乐本是人之常情,倒是这份诚实敦厚最为难得。

人品能力俱佳,上级深有好感,晏殊想不被提拔也很难了。

他的职位从此一路攀升,直到在仁宗朝官拜宰相,位极人臣。

适用话题:诚实

02

晏殊虽然是以诗词留名后世,但他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人。

文人大多“感性”,但晏殊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理性”气质。

他不仅以诗文著称,而且还深谙用兵之道。

仁宗朝中期,西夏国大举犯境,宋军屡屡战败。

危急之际,晏殊提出主张:废除太监监军,朝廷也不要用阵图束缚将领,而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并拿出宫中财物来充实军饷。

这些主张无不切中要害,被朝廷采纳后,宋军马上反败为胜,逐步平复了西夏之乱。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有理性思考能力的干练之臣,而不是一个只会吟风弄月的迂腐文人。

纵然是吟风弄月,晏殊的词句中也有着明显的“理性”成份。这一点,是他区别于其它词人的最大特色。

比如那首著名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感叹岁月轮回、光阴易逝,这是古今文学中的一大主题。

与别人不同的是,晏殊在感性的慨叹中,还保有一份理性的达观。

“无可奈何花落去”固然伤感,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又不无希望。

正如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女士所言,“他没有让自己的感情一泻无余。”

同为一代词宗,当李后主看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时,发出的感慨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感性与理性,悲观与达观,二人的区别一看便知。

还有那则名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在念远、伤春的时候,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是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不如怜取眼前人。”

多么理性、通达的人生态度。

晏殊的人生虽然也有起落,但是整体来看,算得上精彩、圆满。

为人品性纯正,为文名传千古,为官位极人臣,纵观历史长河,能做到这几点的又有几人?

如此圆满的人生,与他理性、达观的处世风格不无关系。

适用话题:理性、达观

03

晏殊少年得志,后来在朝中位高权重,但他从不师心自用,反而总是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对后辈多有提携。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这些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都出自他的门下,而苏轼、苏辙又出自欧阳修的门下。

包括韩琦、富弼这两个北宋名相,晏殊总共帮宋仁宗举荐了6个正副宰相。

宋仁宗的朝堂上,达到了中国文人汇聚的颠峰。

这些人的出仕,或直接或间接都与晏殊有关。可以这样说,晏殊是宋仁宗人才谱的总设计师。

政见不必相同,性情不必相投,只要哪个后辈学子有才能,晏殊就会尽力举荐。

王安石才华出众,但是生性固执、刚愎自用。

在他科举及第的时候,晏殊出于对后辈的赏识和关照,劝导他“能容于物,物亦容矣。”

但是王安石并不领情,反而因此对他心存芥蒂,甚至出言讥讽:“为丞相而喜填小词,能把国家治好吗?”

晏殊听后并未生气,更没有打击报复,只是一笑置之。

后来,王安石变法惨遭失败,他罢官后回到南京,开始反省自己偏执的个性,不由得感叹道 :“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是啊,以王安石的锐意进取,如果再辅以晏殊传授的“能容于物”,或许中国的历史就得改写。

适用话题:宽容、偏执

04

历史终究无法改写,它甚至不会为谁而稍作停顿,只是一刻不停地滚滚向前。

公元1055年2月27日,一代名相晏殊在汴京家中去世,享年64岁。

晏殊逝后,仁宗为其罢朝两日,并赠谥号"元献"。

按照《谥法解》,“元献”二字代表着:聪明睿哲,能行德政。

无论生者对其如何称颂,世间从此再无晏同叔(晏殊字同叔)。

但是,他那些泛着理性之光的优美词句至今仍在传诵,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永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相关素材
官方公众号“作文素材吧
微信搜索并添加关注
热点素材即时推送  海量素材随手查询
关于网站         站内导航         服务条款
ICP14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