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不想当外交官的编辑不是好小说家

浏览次数: 有用:

人物导语

前些天,金庸先生去了。

一位94岁的老者,以传统眼光来看,他的离世应该算是喜丧了。然而,人们听到消息后还是难免哀叹和痛惜。

只因为,他的作品已成为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他一手编织的江湖梦,已成为国人无法割舍的精神一隅。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他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当年,他“大闹一场”。浩渺江湖自他笔下喷薄而出,那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让多少国人沉醉。

如今,他“悄然离去”。不由得让人想起《神雕侠侣》中的那句话:

“你瞧这些白云,散了又聚,聚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可是,纵然斯人远去,但他的文字长存。“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样的精神滋养,早已化入了广大读者的血液与骨髓。

在这里,让我们怀着敬意重温一下“金大侠”的来时路,算是告别,也算是致敬。

无心插柳

金庸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他作为武侠小说家名扬天下,同时还是《明报》创始人,成功报人。

可他最初的理想既不是办报纸,也不是写小说,而是做一名外交官。

金庸小时候看了许多外国小说,因此萌生了到外国去看看的想法,而出国游历的理想途径就是做外交官。

当然,那时候世上还没有“金庸”这个人,当年的小孩还叫查良镛。

为了成为外交官,查良镛报考了西南联大外文系,并且成功被录取。

但是,由于家境困难,拿不出去昆明读书的费用,只能满怀遗憾地放弃。

后来他去了一个能免费就读的学校——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

中央政治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政治作风保守,要求学生必须全身心效忠于国民党。

查良镛有思想、爱自由的天性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对政治不热衷,不参与任何派系。更要命的是,他还经常阅读《新华日报》,对上面乔冠华的文章非常欣赏,这就触碰到了学校的红线。

有人向训导主任投诉,结果查良镛被勒令退学。虽然他的成绩是年级第一,学校也未曾网开一面。

1946年,查良镛又到苏州东吴大学学习国际法。

但是因为中央政治学校的那段“不光彩”履历,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官。

梦想就此受阻,他只能进入报界谋生,先后在上海和香港的《大公报》任翻译和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查良镛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许多国际法论文,引起了国内的注意。于是,有人邀请他到外交部工作。

这个邀请让查良镛的梦想死灰复燃,他从《大公报》辞职,满怀希望奔向北京。

可是,那个时候的政治氛围不同于现在,外交部招人时的政审尤其严格。

而金庸的家庭出身是地主阶级,更要命的是,他还在国民党的干部学校重庆中央政治学校读过书。

因此,他的外交梦再一次破灭。

纵然才华横溢,纵然对外交事业神往已久,但是在坚硬的现实面前,金庸不得不低头。他就此下定决心,彻底断了做外交官的念头,从而专心在报界发展。

在报社,他是一位出色的社评家。他写的社评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社会影响很大,曾被人赞誉为“亚洲第一社评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查良镛应总编的要求,开始在报上写武侠小说连载,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书剑恩仇录》。

正是在这篇小说上,“金庸”这个笔名第一次面世。

小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报纸销量大增。金庸的武侠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立志于做外交官的金庸,迫于现实进了报界。一心办报的金庸,最后却靠武侠小说挣得了不朽功名。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心怀梦想,可是,金庸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梦想与现实严重背离,及时调整方向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可以克服的困难,坚持到底是种勇气;对于无法逾越的障碍,及时调整才是智慧。

名誉教授

1994年,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他非常谦虚地把自己的演讲比作是“班门弄斧”。

他是这样说的:

“我今年春天去过绍兴,到兰亭王羲之以前写字的地方。那里的人要我写字,我说在王羲之的地方怎么可以写字呢?但他们非要我写不可,我只好写了八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班门弄斧很狂妄,在兰亭挥毫就更加狂妄了。

这次到北大,说好要作两次演讲,我自己写了十六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题诗(在大诗人杜甫家里题诗)’,第四句是:‘北大讲学’。

有感于北大授予他“名誉教授”的称号,他说道: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每一门学问都须懂得一点,但所知都是些皮毛,很肤浅。专家、教授则不同了,他们对某一门学问有钻研,懂得很深。这是两种不同的接触知识的方式。

我是新闻工作者,当教授是全然没有资格的。但幸亏我是‘名誉教授’。

学无止境

相对于别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一大特点,就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故事的历史背景到叙事的语句辞藻,无不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

就连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也非随意编造,而是各有出处。

比如:《天龙八部》里的阿朱、阿紫,出自《论语》里的“恶紫夺朱”;木婉清出自《诗经》里的“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任盈盈,出自《老子》里的“大盈若冲”。

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怎能把这些古籍中的知识信手拈来,适时引用?

然而,即便如此,金庸先生依然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他说过:“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2005年,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特地飞赴当地上课。

在剑桥读书时,金庸同普通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里面放满了课本。有一段时间他还骑着车上课,后来因为太太担心会发生危险才作罢。

在剑桥上学,金庸又变成了那个别人不太关注的查先生。不再有知名作家光环,不再是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他做的一切都“不为学位,只为学问”。

有学生想找金庸拍照、签名。金庸说:“我现在是学生,不是作家。等我不是学生的时候,我再和你坐下来一起吃饭、喝茶。”

在金庸先生眼里,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武侠小说中的高手们,总是靠一本武功秘籍就能练成绝世神功,但金庸先生明白:

永远保持谦卑的态度去探索人生中的未知,自尊而不自负,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修炼的“武功秘籍”。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相关素材
官方公众号“作文素材吧
微信搜索并添加关注
热点素材即时推送  海量素材随手查询
关于网站         站内导航         服务条款
ICP14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