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一心为公”的科技领军人
人物导语
他是被清华、北大、南开争相保送录取的学霸;
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他的学术成就世所公认,身兼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经的清华大学副校长,如今的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人物剪影
1967年,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父母为他取名为“一公”,是希望他长大后“一心为公”。
上高中时,因为在数学、物理竞赛中表现优异,施一公成为清华、北大、南开争相保送录取的学霸,最终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系。
和学业上的顺风顺水不同,在生活中,年轻的施一公曾遭受过一次重大打击,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那就是父亲的意外离世。
1987年9月21日,他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撞倒,送到医院的时候,心率、血压还基本正常 。可是医院要求先交钱,再救人。待肇事司机筹够钱的时候,四个小时已经过去了,伤者已经离世。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
值得庆幸的是,后来他想通了。当他回忆起父亲生前热心助人、开朗乐观的品质后,渐渐明白了该如何做才能不辜负父亲的教导。
“如果我真有抱负、真有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于是,他更加用功地学习,他知道只有让自己更强大,才会有力量去把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源于这样的内心动力,再加上过人的天资,他在学习和科研上一路开挂,终成学术大牛。
在清华期间,施一公三年内修完了所有学分,提前毕业,同时还获得了数学系的双学位。
1990年,他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十大名校之一的霍普金斯大学。
1997年,他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2003年升为正教授,创下了该系最年轻正教授的纪录。
出于对人才的重视,普林斯顿大学给了施一公非常优厚的待遇。
他的实验室在系里最大,占了整整一层楼,他的科研基金也是系里最高的。
生活上就更不必说,学校资助他购买了5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还有很大的花园。
2007年,他又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终身讲席教授。
科研道路前景广阔,生活条件舒适优越,在众人眼里,此时的施一公无疑已经是成功的典范,美国梦的样板。
然而,就在2007年,40岁的施一公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全职回国,回母校清华大学执教。
当时,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极力挽留他,教授罗伯特·奥斯汀更是惊呼:“他是我们的明星,我觉得他完全疯了。”
2019年3月3日,在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的时候,施一公道出了当年回国的真实动机:
“改变清华的学生,就是希望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能够在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脑子里有一个大我。”
他所说的“大我”,就是指造福社会、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在受命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之后,施一公带领清华生物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
自他上任以来,其团队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上一共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而在之前的25年,清华生物学科只发表过一篇。
“这5年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世界上不会有任何一所大学比清华大学发展得更快。”施一公自豪地说。
虽然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了骄人业绩,但施一公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2015年,施一公联合饶毅、陈十一、潘建伟等著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创建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的建议。
得到肯定答复后,2018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以赴筹办西湖大学。
然而,办学不比搞科研,审批、筹建、财务、人事……各个环节有着太多的阻挠和挑战。
西湖大学是民办非营利型高校,寻找资金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对于一身书生气的施一公来说,向人张口要钱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前途不可限量的学术大牛,去挑战这些自己并不擅长的繁杂事务,无异于自讨苦吃。
可施一公并不这样认为,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离开清华,因为是清华教给我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现在是好的时候,清华学生更应该有担当做一些事情。”
2018年10月20日,施一公和5名诺贝尔奖得主、70余名国内外顶尖大学校长、近百位捐赠人聚集一堂,共同迎来西湖大学的成立时刻。
施一公如此描述西湖大学的未来:
“我们希望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这里可以聚拢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这里从事最尖端的科学研究,做出最有意义的科学成果,培养最优秀的青年学生,用自己的才智尽情地探索科学知识前沿,推动人类进步,造福全世界。”
人物解读
当父亲身受重伤的时候,医院竟然要求先付钱再救人,最终伤者不幸离世,这是施一公心中永远的痛。
他有理由憎恨那个医生,甚至怨恨这个社会。但如果真是那样,他的人生必将截然不同,国家也必定会少了一位成就卓著的科技精英。
遭遇不公的时候,弱者会作出消极的选择,仇恨、抱怨,甚至报复社会,自毁人生。而真正的强者,会作出积极的选择,理性、自强,把伤痛化作前行的动力,立志改良社会,造福人民。
在美国生活优越、前景光明的时候,施一公毅然回国执教;在清华取得骄人业绩,身居副校长高位的时候,他又自讨苦吃去创立民办大学。当为国为民这个“大我”和求名求利这个“小我”发生冲突的时候,施一公总是坚定地选择前者。
何谓“家国情怀”?何谓“一心为公”?施一公用自己的人生选择为我们做出了生动的注解。
施一公的经历再次印证了习近平主席的那句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