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曾庆存,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何会颁给他?
人物剪影
2020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和气象学家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曾庆存这个名字,估计多数人还是第一次听说。那么他有什么特别成就,能获得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励呢?
这还得从我们天天要看的天气预报说起。
在过去,天气预报是经验预报,工作人员看着天气图,凭经验推断、预测天气情况,其准确性可想而知。
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气预报才进入“数值预报”时代,利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组,得出未来天气情况,准确性大幅提升。
从经验预报到数值预报,是质的飞跃。在其间,曾庆存发明的“半隐式差分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这种计算方法让“数值天气预报”从理论走向了现实,欧、美国家的“数值天气预报”也是基于这种方法。
2016年,世界气象组织授予曾庆存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这个奖项被誉为世界气象科学的最高奖。
曾庆存在“数值天气气候预测理论”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是获奖的重要理由之一。
我们现在经常感叹,“这天气预报还真准!”这背后,曾庆存居功至伟。
1935年,曾庆存出生于广东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我和哥哥小时候读书是打着赤脚、衣衫褴褛的,每日往返于田间和学堂。”
曾庆存弟兄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1952年,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54年的一场晚霜,把河南40%的小麦冻死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如果能提前预判天气,做好防范,肯定能减少不少损失”。
后来学校安排一部分学生改学气象学专业,曾庆存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大学毕业后,曾庆存被派往苏联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
到了苏联之后,他发现自己在国内所学的知识跟人家还差了一大截。
不服输,就必须努力,他更加认真刻苦。一本书的第一页他要读几天才能明白,他就下功夫一页一页去啃。
但他的学习并没有停留于啃书本,碰到科学难题时,他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他留学期间,科学界提出用描述大气运动的原始方程组做天气预报的构思,但方程组非常复杂,无法直接求解。
曾庆存独辟蹊径,发明了“半隐式差分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第二年,苏联就把它用到天气预报业务上了。
曾庆存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写道:“读书,继承而不为所囿;探索,创新而不为求奇;做学问、求真理,大约就是这样。”
凭着这样的科研精神,他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学成归国后,曾庆存进入中科院工作。多年来,他在数值天气预报与地球流体力学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系统性的贡献。
在同事们眼中,曾庆存有着安贫乐道的精神。
“陈景润是鞋儿破,曾庆存是帽儿破。对于吃喝穿戴这些,他从不去关注的。”
“对于科学研究,他着迷、痴迷,如痴如狂,他常说,饿着肚子推公式,越推越精神!”
当被问到六十载科研生涯可有遗憾时,这位84岁的老者多次提及未能照顾家人,饱经风霜的面庞上是凝固的沉默,令人动容。
虽有遗憾,却从不后悔。曾庆存说:“党和国家的需要,永远是我的第一选择,是推动我深入科研工作的动力。”
主持人问曾庆存,“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为国,为民,为科学。”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素材君说
他们的名字不为公众熟知,他们的外形远没有明星们光鲜,他们一生朴实无华、甘于寂寞,在埋头实干中度过。
但是,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乃至价值理念,如同砂砾中的金子一样隐隐闪光。
当喧嚣平息、浮华褪去,我们终将发现,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真正的“宝贝”,是挺立于无声处的“脊梁”。
科技强,国力才会强;国力强,我们才能有幸福、安稳的生活。向常年默默工作,一生甘于奉献的科学家们致敬!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