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实的林徽因写进作文,也是靓丽的一笔
导 语
在星光熠熠的民国,有不少闪耀百年的奇女子。而林徽因是其中一位。
许多人都说他是风华绝代的才女。近年来,也有人大曝其所谓情感“黑料”,说她不过是一个“绿茶女”。
事实上,与她一生的所作所为比起来,那些外貌上的评头论足实在不值一提,而那些情感方面的传言更显得虚无缥缈。
她在感情选择上有足够的理智,因而一生家庭幸福。
她在事业追求上有足够的才华,因而一生成就斐然。
更重要的是,她有足够的勇气和节操,因而能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在苦难的岁月中一路从容前行,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物剪影
01
1937年,林徽因33岁。
此时她已是梁思成的太太,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专家。
6月下旬,她和梁思成赴山西五台山考察。当时她未必知道,这次考察对他们一生都意义非凡。
她更不知道,这一年,将成为她人生中的分水岭。
经过数日跋山涉水,他们在五台山中发现了建于唐代的大佛光寺,这一重大发现令他们欣喜万分。
当他们从山中返回当地的城里时,激动的心情还未平息,可是坏消息也同时到达——“卢沟桥事变”已然爆发。
当时,8岁的女儿梁再冰正随着大姑妈在北戴河过暑假,林徽因给她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
“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们现在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梁再冰后来回忆说,妈妈身上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寒士”之风,无论生活“沦落”到怎样的困境,那股子“精神头”始终傲然而立,从来不曾丢弃。
当年8月,北平沦陷,身患肺病的林徽因不顾医生劝阻,拖着病体踏上流亡的旅程,因为她不想看到“太阳旗”插上北平的城头。
这一走,生活骤然巨变。
之前,她是风华绝代的名媛才女,是生活优渥的教授夫人。
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她将是颠沛流离中与疾病斗争的流亡者,是贫穷困顿中操持一家生计的妻子、母亲。
途中,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写道:
“由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带着行李,小孩,奉着老母,由天津到长沙共计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馆12次。”
一家人在炮声、空袭、混乱、拥挤中艰难前行,好容易抵达昆明,在那里寄居了三年,后来又不得不迁到四川宜宾的李庄。
期间,他们贫病交加,生活一度陷入窘境。
林徽因洗衣做饭,照顾孩子,拿着瓶子上街打油买醋,实在过不下去就卖旧衣服度日。
即使在如此凄惨灰暗的日子里,林徽因的精神也没有就此萎靡。
她和梁思成在简陋的农社里,摊开用性命保存的资料,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古建筑史》。
她给儿女们讲解古诗词: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杜甫的“可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光复,是她流亡岁月中不曾泯灭的希望。
她的家庭教育,对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爱国与不屈成了镌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基因。
长大成人后他们各有所成,为国家和民族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直逼重庆,在李庄也仿佛听到了炮声隆隆。
12岁的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真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
林徽因答道:“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梁从诫又问:“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林徽因握着儿子的手说道:“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
这是一种怎样的决绝与气节!
所幸事情没有发展到那一步。1945年,抗战胜利终于到来。
五年不曾出门的林徽因,也换套衣服去镇上庆祝,她看了场排球赛,吃了碗面,以茶代酒庆祝胜利。
只不过,八年多的肺病对她伤害已深,她的生命已经所剩不多。
02
在民国的传奇才女中,作家、文人居多,可林徽因却是一位文、理全才。
她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翻译等方面都有建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首写给儿子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至今仍被传诵,甚至被歌手李宇春吟唱。
同时,林徽因还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
她与梁思成一起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开创了清华大学与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她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她夫妇二人曾一起踏遍中国15个省份,190多个县,2738处古建筑。
许多古建筑都是因他们而被世界认识,进而得到保护。比如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在上世纪初期,世界建筑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在中国大陆已经找不到唐代木结构建筑,要想一睹其风采,只能到日本的奈良或京都。
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风格独特、气度恢宏,是中华建筑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它在中国大地上的消失如果属实,那实在是一个重大遗憾。
再加上部分日本学者的狂妄叫嚣,这件事更是让国人心中愤愤不平。
于是,寻找一座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就成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久萦于心的一个梦想。
他二人带领助手,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数年间踏遍了华北、华中等所有古建筑可能遗存的地区。
依据从敦煌壁画中获得的线索,他们来到了山西五台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乎和“卢沟桥事变”同时,他们在一个偏僻的山坳中,找到了已经寂寞屹立一千多年的“大佛光寺”。
该寺大殿建成于晚唐时期的公元857年,是当时中国大地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木结构建筑,比日本引以为豪的古寺历史更加久远!
这一发现打破了“中国无唐代木构存世”的论断,给了狂妄的日本学者一个漂亮的回击。
03
除了文学家、建筑学家,林徽因还是一位世所公认的“工艺美术大师”。
她不仅是新中国国徽的主要设计师之一,如果没有她,“景泰蓝”这一国宝级工艺品很有可能已经失传。
一九五一年的一个下午,林徽因与梁思成逛北京海王村旧古玩摊时,被一只景泰蓝花瓶吸引了。
她发现这只花瓶与祖父曾经收藏的那只一模一样。摊主说,“景泰蓝热闹了几百年,现在快要断根了。”
从老者的话里,林徽因了解到景泰蓝如今正面临的困境,如此宝贵的传统老工艺即将消失,让她非常心痛。
他夫妇二人决定成立清华大学营建系美术小组,专门抢救景泰蓝。
寻找、收集丢失的景泰蓝资料,翻阅宫廷档案里的记录、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老工艺人……景泰蓝慢慢起死回生。
林徽因不满于古代景泰蓝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莲这几种图案,她带美术小组的人一起设计了一批新的图案,给这一古老的工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由林徽因和徒弟们亲手设计的景泰蓝艺术品成为了国礼,被送给了一位又一位外国贵宾。
一九五五年春天,由于一直强撑着病体为景泰蓝四处奔走,林徽因病情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
她的徒弟钱美华前来探望,已陷入弥留之际的林徽因抓着徒弟的手,断断续续叮嘱她"景泰蓝是国宝,万不能让它在新中国失传。"
四月一日,林徽因永远闭上了双眼。
一代才女的传奇人生就此落下帷幕。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好友金岳霖在林徽因追悼会上写下这副挽联。
一如林徽因所希冀的那般,景泰蓝工艺此后没有败落、消失,反而越来越兴旺,近年来更是如此。
香港富豪刘銮雄斥资1.3亿为母亲献上景泰蓝寿礼、马云花费大价钱为阿里巴巴打造景泰蓝吉祥物……
如果林先生能知悉这些,想必会非常欣慰。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许多记忆日渐斑驳,前尘往事渐成云烟。
然而,当我们轻轻拔开历史的迷雾,你会发现,林徽因绝不是徒有虚名的文艺小女生,更不是别具心机的“绿茶婊”,她是铁骨铮铮的“寒士”,是为吾国与吾民做下了实实在在业绩的林先生啊!
素材入文示范
适用话题一:民族气节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到了成败攸关、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一个人的骨气和节操就会展现无遗。抗战期间,林徽因一家流亡到四川李庄,这时日本军队又步步逼近,年幼的儿子问她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是,“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几千年来,正是中华儿女身上这种宁死不屈的凛然气节,支撑着我们的民族一次次穿越黑暗、迈向光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
适用话题二:家风、家教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抗战期间,在颠沛流离的流亡路途中,民国才女林徽因还不忘给儿女讲解古诗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当侵略者的枪炮声一步步逼近耳边,年幼的儿子问她该怎么办,她的回答是,“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保家卫国、宁死不屈,是林徽因传给子女的家风。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也不负期望,长大后各有所成,为新中国的建设尽到了自己的力量。
适用话题三: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上世纪三十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风餐露宿走遍了半个中国,终于在五台山深处找到了“大佛光寺”,打破了“中国唐代建筑仅存于日本”的学界论断。建国初期,“景泰蓝”工艺濒临失传,梁、林夫妇在清华大学成立专门小组,抢救这一国宝级的传统工艺。从此“景泰蓝”在中国由衰转盛,现如今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艺术瑰宝。如果我们都能像梁、林夫妇一样,执起传统文化的火炬,小心呵护、接力前行,我们的中华文化必然能够薪火相传、光耀四方。
声明:图片和部分内容综合自网络,仅用于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