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庸之恶”?
知识内容
1906年的昨天,20世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一汉娜·阿伦特出生。如今人们谈起她,最先想到的是“平庸之恶”四个字。
阿伦特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1961年,当她听说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被逮捕,并将到以色列接受审判时,主动向《纽约客》请缨,要求进行深入报道,并于1962年发表了基于这一审判所完成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受到各种攻击,尤其是犹太人,他们无法接受一位犹太学者竟然为杀害犹太人的纳粹恶魔辩护。
正是在报道这场审判时,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个词。这个词诞生距今已有52年。
在今天,了解这个词,仍然有它的意义。
什么是平庸之恶?
阿道夫·艾希曼是二次世界大战上臭名昭著的战犯。他的官阶不高,但他曾经是犹太种族大清洗的前线指挥官。1941年,他接受上级指令,负责执行旨在彻底消灭犹太人的“最终方案”。他组织运送整个欧洲的犹太人,将他们收容到死亡营,进行集体屠杀。在他的监督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生产线创造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纪录:每天杀害1.2万人。到二战结束,共有580万犹太人因“最终方案”而丧生。为此,艾希曼又被称为“死刑执行人”。在人们的想象中,像艾希曼这样的战犯,一定是十恶不赦的魔鬼。但阿伦特却发现,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看起来相当平庸。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外貌普通。他为人呆板乏味,缺乏想象力,甚至连狡猾都算不上,无法流畅地为自己实施辩护。他重视权势,从来不会忘记用头衔来呼唤检察官。与其说艾希曼是个与生俱来的恶魔,不如说他更像是一个办公室里履行业务的官吏。而他也确实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行为——发出对犹太人进行清洗的指令的人并不是他,他只是遵照这样的指令,保证这一指令能够得到高效实施。按照艾希曼的原话,“我本人对犹太人并没有仇恨”。他甚至看到了犹太人的尸体,都会因恐惧而呕吐。他残杀犹太人,除了为了升职,有着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以外,看不出其它的动机。
据此,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来阐释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或者说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者虽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这就是现代社会中、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的恶的基本表现。
阿伦特指出,虽然艾希曼的恶是平庸的恶,我们甚至可以要求体制来担负一部分责任,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艾希曼本人无罪。艾希曼用接受上级命令来替代个人的道德判断,放弃思考,拒绝正视自己行为的意义,他必须为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负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体制面前,人们始终应该坚持辨别善恶的能力,坚持倾听内心的道德律令。平庸的恶,依然是恶,它所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极端的恶,甚至还会造成更为巨大的破坏力。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