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号“令和”,妥妥的中华文化
热点知识
4月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公布:2019年5月1日起,日本将启用新年号——“令和”,这是日本的第248个年号。
公元645年,日本的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第一个年号“大化”。此后1374年间,共247个年号,全部出自中国典籍。
比如,第一个年号“大化”,出自《易经》:“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阴阳相动,万物资生。”
“明治”取自《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
“昭和”取自《书经•尧典》“百姓昭明、万邦协和”。
“平成”取自《古文尚书•大禹谟》“内平则外成也,地平则天成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号有着特殊意义。它既是天子执政的时间单位,也是天子权威的标志。
每一次更换年号都是国家大事。尤其是明清两代皇帝“一世一号”(一任皇帝一个年号),年号取代了帝号,成了民间称呼皇帝的一个代指。
不同的年号代表了不同的时代风貌。比如,“开元”意味着盛世,“乾隆”意味着繁华与风流,而“光绪”就让人想到衰弱与屈辱。
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还保留着“年号”的国家,日本显然已经全盘接受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这一次的新年号“令和”,是日本第一次抛开中国典籍,从自己的古籍中选出的字眼。不过,究其本源,仍然是妥妥的中华文化。
“令和”,出自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卷五《梅花之歌三十二首并序》:“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令乃美好之意,“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描绘了一派风和景明的初春气象,确实是寓意祥和的诗句,从中产生年号确实非常合适。
《万叶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概相当于《诗经》在中国的地位。
其中的《梅花之歌三十二首并序》,作于天平二年,即公元730年。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通行的本国文字,只好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其中的汉字有不同功能:有的表意,有的标音。其中按原意使用的汉字被看作是真名,而仅仅取其发音的则被称为假名。
《梅花歌三十二首并序》中的序文部分,它所用的汉字直接用来表意。而“令和”二字正是出自这篇序言: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一篇标准的中国六朝骈文!
再往前追溯,在日本天平二年的数十年之前,唐代的薛元超《谏蕃官仗内射生疏》就有一句“时惟令月,景淑风和”。
在更早的东汉时期,张衡的《归田赋》中也有一句“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可见,所谓“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仅直接用汉字写成,而且传承、化用了中国前朝的诗句,是不是妥妥的中华文化?
素材入文
日本历史上的247个年号,全部出自中国典籍。今年公布的新年号“令和”,虽然出自日本古籍,但其原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仍然是无法否认的中华文化。
我们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要妄自尊大地搞文化霸权。多种文化彼此影响、互相交融,这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的历史进程。日本学习、借鉴中华文化,并化为己用,本无可厚非。经过多年的消化、吸收,它认为那就是属于它自己的本族文化,也未为不可。
我们无意与它争夺这个名号。
我们想说的是,这件小事再次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华文化并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几千年来,它不仅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而且还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异族的文明。
晚清以来,中国国力衰败,饱受异邦欺凌。我们不仅在科技、实业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随之而来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也产生了怀疑,大家普遍处于文化自卑之中。
所以,有人言必称欧美,奉西方国家为圭臬,老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国力渐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逐渐回归,以前的文化自卑也逐渐被文化自信所替代。
事实一再证明:我们的民族基因并不比别人差,我们的璀灿文明曾经被异邦学习,甚至传承至今。只要选择正确的道路,别人能做到的中国人都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
一个自信又强大的中国正在崛起,坚信不久的将来,全球一定会再次刮起强劲的中国风。风已经渐渐吹起来,你准备好了吗?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