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破格任用梁漱溟
浏览次数:
有用:
事例内容
提起梁漱溟(míng),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在民国文化史上,梁漱溟的出场是非常有传奇色彩的。
1916年,蔡元培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拘一格起用人才。
就在第二年,24岁的梁漱溟报考北大,因分数不够,遗憾落榜。
正当他伤心失落的时候,却意外接到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邀请他到北大任教。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蔡元培在杂志上看过梁漱溟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佛教哲学的,水平很高,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他听说作者报考北大落榜,就发出邀请,请他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面对邀请,梁漱溟哪里敢答应。
几天后,他应约来到北大校长室,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我只有中学学历,而且近几年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没有多少见识。”
蔡元培听罢笑着说:“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而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你的文章使我认定你是一个搞哲学的人才,你不妨大胆地干吧!”
蔡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梁漱溟,他欣然接受了北大哲学系的教职。
也许是因为害怕愧对蔡先生的厚望吧,梁漱溟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三年后写出了20万字的《印度哲学概论》,成为印度哲学方面的知名学者。
小编感言
如果蔡元培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如果他只认学历不认能力,北大必然会错失一位影响深远的大师级教授。
做事循规蹈矩固然稳妥,但稳妥的另一面是保守。
保守者总是被规矩和习惯牢牢捆住,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虽然能少犯错,但也必定会错失许多良机,最终让自己陷入被动落后的境地。
所以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只有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陈规,才能把握新机遇,开创新局面,走向新天地。
[关注公众号“作文充电宝”,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充电宝 www.zwcd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