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坛宗师还是武林高手?
人物导语
纵观中国文学史,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像辛弃疾这样特别。
他能文,诗词的豪放俊美与苏东坡媲美,被世人并称“苏辛”。
他能武,曾以区区数十骑直入数万人的敌军大营,掳得叛军将领而归,当真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他志在抗金,一生梦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壮志难酬,只能在愤懑与无奈中“可怜白发生”。
他一生郁郁却从不言悔,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道出了他的达观和坚定。
尽管他奋斗了一生的理想终未实现,却不影响后人称他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少年立志
1127年1月,金军攻陷开封城,掳走了宋徽宗及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住在山东历城的辛赞一家,来不及逃难,整个山东已被金军占领。
为了更好地统治山东,金国决定以汉制汉——启用汉人做官。
辛赞因享有才名,也被相中。一开始,辛赞不愿出仕,但金国人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做官,要么死。”迫不得已,他做了山东谯县县令。
虽然做了金国的官,但他一直心系大宋,一直寻机“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
1140年5月28日,辛赞的孙子呱呱坠地。抱着孙子,他喜不自胜,“我早就给你想好名了,就叫‘弃疾’。”
为什么要取名“弃疾”呢?“一是希望你一生无病无灾,二是希望你像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一样,奋勇杀敌,光复大宋。”
辛弃疾不满一岁的时候,其父辛文郁就因病而亡,于是教育的担子便落到辛赞身上。
为了孙儿能成为“霍去病”,辛赞全方位悉心打造辛弃疾。无论学文习武,给他找的都是最好的老师。还到处搜罗兵书,教他熟读兵法。一有空,他就带着孙儿登高望远,指点山河,考察地形。
在这般教育与训练之下,20岁时,辛弃疾已成为“文武兵皆善”的全才。
孤胆英雄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次年,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说义军头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溃散。
激愤之下,他做出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决定,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军几万人的大营。
因为突袭出其不意,再加上辛弃疾勇猛异常,他硬是从数万大军中把叛徒张安国生擒,并将其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游街示众后砍头)。
宋洪迈在《稼轩记》里这样记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走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宋高宗赵构听说后,下巴都惊掉了,接连感叹了三声:“真是英雄了得。”这一年,辛弃疾才22岁。
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栏杆拍遍
辛弃疾南归之后,时刻都想北伐中原。他“位卑未敢忘忧国”,视收复故土为己任。
他一有机会就整顿军务,创办北伐“飞虎军”,时刻准备奔赴沙场。
他不停地上书,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尽快完成统一大业提出了具体规划。
无奈南宋小朝廷畏惧战争,只求苟且偷安。纵使辛弃疾“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
他在南宋的40多年,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也有37次频繁调动。常常是工作刚有起色,旋被弃置不用。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在无奈的自嘲中,英雄走向了“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心灰意冷,便在江西上饶寻了一方地,“高处建舍,低处辟田。”建了一个庄园,并自号“稼轩居士”。
“老子种田种菜去,不和你们玩了。”
归隐林下
隐居上饶,种菜饮酒,辛弃疾一方面自得其乐,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轻快好词。
比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比如,《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方面,他又万般愁苦,因为始终放不下“光复中原”,于是又写了很多寄托胸中块垒的悲情词句。
比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既然不能建功立业,那我只能玩玩小曲了。”
勇祭朱熹
公元1200年,一代大儒朱熹溘然下世,但门庭冷清得很。
此前,他因再三秉直论事,得罪了权相韩侂胄(tuō zhòu)等人,被一众小人罗列罪名,刻意抹黑。不独学问被斥为“伪学”,他本人也从儒学宗师的身份,变成了伪学甚至逆党的魁首。
门人弟子大多已遁走江湖,以避祸端。更有软弱的,公开表示跟朱熹脱离关系,“过门不入”,“以自别其非党”。
此时天下正“谈朱色变”,人情凉薄如此,哪里会有什么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来吊唁他。
辛弃疾就来了。
若果说他们有很深的交情,也不见得。大抵辛弃疾敬服朱熹的德行学问,视为师长辈,朱熹也欣赏辛弃疾的气节性情,虽然比辛大十岁。加之二人都坚持对金作战,反对议和,故彼此惺惺相惜。
此番朱熹下世,多少往日亲近的门徒友人都只敢将拜祭放在心上,甚至到了“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地步,更勿论在这个时间替朱熹正名。
然而辛弃疾不单来了,还带来了令天下震动的祭文,称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公然逆浪潮而立,丝毫没有妥协退缩的余地。
一个人是否立得住,放眼过去,最突出的就是在时局的关节点上,他是怎么做的。
这次过来拜祭朱熹,跟四十年前勇闯敌营生擒张安国相比,同样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但更能显出辛弃疾作为士大夫的气节,立身堂堂正正,凛然不为浊流所动。
抱憾离世
1203年,宰相韩侂胄意欲北伐。此时,他想起了辛弃疾,遂重新起用他为镇江知府。
一上任,辛弃疾站在镇江楼上眺望,万般思绪尽上心头,他仰天长啸,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任后,老辛立即招募丁壮,制造铠甲,训练队伍,派人前去北方卧底和勘察。这个64岁的老头,又“活”过来了。
不久,皇帝召见辛弃疾,问他:“现在,北伐可是好时机?”
他如实对答:“北伐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准备妥当之后,才能开战。”
韩侂胄急欲北伐立功,当辛弃疾的这番话传到他耳中时,不由得大怒,于是,辛弃疾又被罢了官。
不久,韩侂胄便悍然发动了北伐战争,史称“开禧北伐”。结果,由于准备不足,北伐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
这时,韩侂胄又想起了辛弃疾,先任命他为兵部侍郎,接着又加任枢密院都承旨,相当于指挥战事的一把手。这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职位,可惜来得太晚了,朝廷任命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已经病倒在床。
1207年10月3日,昏睡了三天的辛弃疾忽然睁开眼睛,大喊:“杀贼,杀贼,杀贼啊!”
接着,一切归于沉寂。一代豪雄,就这样闭上了眼睛。
中原尚在敌手,光复大业遥遥无期,辛弃疾就这样抱憾离世。
人物感言
一直以来,我们对辛弃疾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他是一个词人。其实,唱唱曲填填词,不过只是他排遣苦闷的业余爱好罢了,他心心念念的功业在马上,在战场。
他那一首《破阵子》哙炙人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中描绘的场景才是他最想过的生活,只不过现实坚硬,事与愿违。
但或许,正是因为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他的词才充满了“金戈铁马”之气,他才因此而得以成为“气吞万里如虎”的词圣。
朱熹去世时,辛弃疾为其写过四句悼词,这四句悼词同样适合他自己: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