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带一路”搞明白,写出彩

发布时间:2019-05-08 有用:

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由此而生。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历史渊源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到“丝绸之路”,这个称谓一经提出,很快被学界和大众所接受。

狭义上说,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过河西走廊去往中亚、西亚的商贸道路;而广义上,所有联通东西方贸易、文化、风俗的通路都可称为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此番破除文化、政治、地域禁锢的征途,被史学家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从此,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的友好往来迅速发展,“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这条道路可以一路延伸到欧洲直至北非,从开通直至16世纪仍然保留使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成熟于隋唐五代,兴盛于宋元明时期。当时,商船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向外输出,换回域外的香料、珍奇。其中既有官方贸易,也涵盖民间贸易。官方贸易以郑和下西洋(1405—1433)为巅峰,民间贸易则以明代“隆庆开海”(1567年)为标志,曾一度达到极度繁盛的状态。

无论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它们的意义都不止是通商和贸易,它们更是文化、政治、宗教的交往之路。

发展现状

从2013年秋到2019年,“一带一路”倡议走过了将近6年的历程。

近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投资达800多亿美元,给各国带去了满满的发展机遇。

中国将“一带一路”建设的前五年称为“大写意”阶段,意在谋篇布局、夯基垒台、架梁立柱,上马重点项目、标杆项目。如今,诸多重点项目已经落地,有的已经进入成果初收阶段。一幅磅礴大气、笔墨酣畅的“一带一路”大写意已然绘就。

眼下,“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重点放在完善政策、完善配套、做深做实各个项目、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之上。

重大意义

在经济方面,“一带一路”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它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在文化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它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了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织就了新的纽带,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写下了《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作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会行稳致远,惠及天下。

好句好段

1.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习近平

2.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习近平

3. “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习近平

4.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碛:指沙漠;白练:指丝绸;安西: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瓜州县。)

5.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当代·马清新《七绝·重走丝绸之路》

6. 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七绝·丝绸之路》

7. 卧沙眠雪楼兰梦,曾挽长安客相逢。几经沧桑多变幻,寂寞沙洲冷苍穹。晓沐尘沙雨露浅,岁月残雕影瘦空。江南春来千里路,此出玉门不相同。 ​​​​

8.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

9. 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西之间的交通,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因此,它被史学家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而今,“一带一路”成为了21世纪的“凿空之旅”,它承接了千年前的流风余韵,并发扬光大,走出了一条比先贤们更坚定、更宽广的道路。

10.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期待。对此,中国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11. 中国古人说:“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

12. 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期盼的理想社会。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坚持“和为大道”,谋求“万邦和谐”“万国咸宁”。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13. 煌煌千年,中国人所秉持的“和”的理念,从未更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愿景,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一愿景在现实社会的投射和具象化,是实现这一愿景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4. 从中老铁路到匈塞铁路,从雅万高铁到马尔代夫跨海大桥……中国已经向世界捧出了“一带一路”的点金石。一个高铁车站必然形成一个城市,一座大桥必然加快两地的发展。中国走在世界文明队伍的前列,“一带一路”为各国带去了繁荣和希望。

15. 从倡议到共识,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自2013年被提出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硕果累累。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

16. 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也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引领世界的未来。

17. 未来不会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矢志不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是梦。

优秀例文

《合作共赢的智慧》 

我们的先人深谙合作共赢的真谛,留下了洒满驼铃声的丝绸之路,开辟了彪炳史册的西洋航线,收获了文化交融的累累硕果,赢得了万国来朝的历史荣耀。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今天龙的传人描绘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蓝图,彰显了合作共赢的时代理念,催人奋进。

合作共赢,贵在诚。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与人之间要讲诚,国与国之间也要讲诚。“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合作共赢的落实,务必做到一个“诚”字。2016年4月,南亚几个邻国旱情严重,我国政府伸出了真诚的援助之手,支援抗旱设备,打开澜沧江水闸,极大地缓解了相关国家的灾情,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与其说我们送去的是物质,不如说我们送去的是一泓诚意的甘泉。这甘泉滋润了邻国睦邻友好的大树,这甘泉滋润了真诚交往的关系。诚者,天下无敌;诚者,赢得天下。

合作共赢,贵在惠。惠者,仁也;惠者,智也;惠者,和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分享,惠及他人,惠及邻国,惠及世界。惠,是合作共赢的智慧。中国援建非洲、巴基斯坦、中亚等国家,帮助他们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帮助他们发展本国的社会经济,既赢得了很好的口碑,也收获了真诚的友谊,同时也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真正实现了双赢,善莫大焉,利莫大焉。相信我们在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会使更多的相关国家从中受惠,也会使我们从中受益。

合作共赢,贵在容。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多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在文化有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产生误解和摩擦。对此,我们要以包容之心对待他国的风俗文化和社会制度,学会尊重,懂得接纳,虚怀若谷,见贤思齐。其实,世界上的文明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别。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一国内部,炫耀优越感大都有害无益。以美国为例,美国常以经济上、文化上的优越感,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众多国家的制度、经济和文化指手画脚,因而遭到他国民众的诟病、反感和抵制。我们要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一带一路”的最终实现,需要我们秉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是利益共存、息息相关的,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惟其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合作共赢,创和谐;合作共赢,显智慧;合作共赢,赢未来。

《开放包容,共筑丝路》

历史铭记,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金秋。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掀起合作热潮。“世界旋转的轴心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文版序言中如是感叹。

丝绸之路,一个诗般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沿线各国互通有无、各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走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使节、商队、游客、学者、工匠沿着张骞的足迹,穿梭于这条当时“最伟大的高速公路”上。

丝绸之路,历史留下的伟大财富。即便所有器物都被岁月掩埋,但只要看看意大利威尼斯的“骆驼之家”,读读“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诗句,想想波斯王朝乐器乌得琴、欧洲鲁特琴和中国琵琶的相似之处,就没有人会怀疑这条横亘亚欧大陆,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的风雨古道,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一些如串串珍珠般将太平洋和地中海连接在一起的城市,逐渐被人们遗忘,亚欧腹地日趋沉默。

一度沉寂的丝绸之路,蕴藏着人类文明交汇的密码。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以互联互通精神,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道路,让世界上最长的两条经济大走廊、文化大长廊走出历史,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时代的生机。

回望历史,和平合作则丝路畅,战争冲突则丝路绝。丝路之繁华有赖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丝路之兴盛源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昌盛。崇尚和平、友好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论是张骞,还是郑和,都承担了表达和平愿望、传递合作声音的使命。

回望历史,开放包容则丝路达,封闭狭隘则丝路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带一路,连接东西方、横贯欧亚大陆的丝路敞开胸怀,商旅穿梭,互通有无,福泽万方。从汉唐到元明,古代中国的强盛期都拥有庞大的丝路“朋友圈”,沿线各国都得益于开放、受惠于包容。

回望历史,互学互鉴则丝路盛,闭目塞听则丝路凋。“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平等交流才能变得丰富多彩。中华文明沿丝路走向世界,因吸纳多样文明之光而博大。

“合则强,孤则弱”。呼应合作潮流,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正与沿线各国一起,抒写开放包容新华章,奏响合作共赢最强音。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相关素材
官方公众号“作文素材吧
微信搜索并添加关注
热点素材即时推送  海量素材随手查询
关于网站         站内导航         服务条款
ICP1400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