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谦谦君子温如玉,铮铮铁骨逆龙鳞

浏览次数: 有用:

人物导语

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不满26岁时就已是北大教授。

他以倡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陈丹青说他“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钱钟书认为他的品格“绝高于鲁迅、蔡元培等。”

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一代大师——胡适。

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胡适,字适之,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今上海市),祖籍安徽省绩溪县。

胡适幼年父亲早逝,随母亲回安徽老家生活,就读于家乡私塾。

1910年,19岁的胡适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临行前,家人郑重告诫他:“出国要学些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要读文学之类没用的!”

于是胡适进了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选修苹果种植专业。后来发现自己对此完全没有兴趣,尽管勤奋认真,却两年毫无建树。

于是他决定“依着自己的兴趣”转到哲学院,后又改读文学院。幸亏他果断改换专业,否则中国就会错失一位成就斐然的文化大师。

1958年6月,胡适在台湾大学的演讲中说道:

“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或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这是他根据亲身经历总结出的肺腑之言。

素材解读: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三要素:天资、勤奋、机遇。一个人所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也就是一个人的天赋所在。不一定你喜欢什么就能做成什么,但是如果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肯定不会取得多少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不会获得快乐和满足。 

适用话题:兴趣爱好、选择

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胡适有一个著名的治学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一理念让许多后辈学人受益匪浅。

不仅是做学问,在做人处世上,胡适也主张独立思考,认真求证,不妄议,不盲从。用一句今天的话说,就是“不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1931年,在北大哲学系学生毕业之际,胡适对他们发表了临别赠言,其中的道理放到现在仍有重要意义。    

“禅宗有个和尚曾说:‘达摩东来,只是要寻求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我想借用这句话来说:‘哲学教授的目的也只是要造就几个不受人惑的人。’

你们应该做些什么?你们应该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

……

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可以算作定论。”

素材解读:“努力做个不受人惑的人。”在眼下这个网络时代,胡适先生的寄语更具警示意义。面对良莠混杂、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愿你我能注重事实证据、保持独立思考,争取做到“不受人惑”。 

适用话题:独立思考、求真务实

啥叫为天地立心 

高平子是中国著名天文学家,曾任台湾中央大学教授,月球上有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有一天,他的孙子去拜访胡适,说:“我们读书,要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胡适打断他的话,问道:“啥叫为天地立心啊?你解释给我听。”

年轻人被胡适问得目瞪口呆。

胡适接着说道:“学你爷爷吧,不要说自己都不理解的话。”

素材解读:越是有大学问的人越不会装腔作势高谈阔论,因为他们清楚,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要有具体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地去追逐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

适用话题:务实、踏实与浮躁

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1919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林语堂经济拮据,一时陷入困境,万般无奈之际,只好向国内的胡适求援。

不久,他就收到了汇款。胡适对他说:“这是工资预支款,君归国后,一定要回北京大学工作。”

后来,林语堂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士,期间,胡适又以同样的方式资助他1000美元。

学成归国后,林语堂果然到北大任教,他找到当时的校长蒋梦麟,表达对校方的谢意。

蒋梦麟对此颇感意外,到这一刻林语堂才搞清楚,哪里有什么工资预支款,那都是胡适自己的钱!

不仅是林语堂,季羡林、沈从文、周汝昌、吴晗……包括后来台湾的李敖,都曾在困顿之际受过胡适的援助。

当年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我的朋友胡适之。”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在热心助人、仗义疏财方面,胡适堪比“及时雨”宋江。

大学者陈之藩留学美国时受过胡适的资助,当他寄上支票还钱时,胡适给他回信说:“你不应该这样急于还此400元。我借出的钱,从来不盼望收回,因为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陈之藩感叹道:“我每读这封信时,并不落泪,而是自己想洗个澡。我感觉自己污浊,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澄明的见解与这样广阔的心胸。”

素材解读:对于资助别人的钱,胡适从不盼望收回,他觉得永远有利息在人间。利息是什么?让生计艰难者摆脱困境,从而能够早日回馈社会,相信这就是他期待的“利息”吧。我们不得不说,胡适不仅是本性仁爱之人,更是能真正理解和践行慈善精神的人。

适用话题:慈善、仁爱、无私

我不会买菜做饭 

李敖一生狂放不羁,眼高于顶,但是唯独对于胡适,他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崇拜之情。

他曾写下《播种者胡适》一文,来肯定胡适的成就,赞扬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胡适读后没有感到高兴,而是觉得不安,因为里面有一些赞誉言过其实,于是他给李敖写了一封信,一一纠正其中的过誉之词:

说我在纽约“以望七之年,亲自买菜做饭煮茶蛋吃”,其实我不会“买菜做饭”;

说我“退回政府送的6万美金宣传费”,其实政府从来没有送我6万美金的事。;

说“他怀念周作人,不止一次到监狱看他”,我曾帮过他小忙,但不曾到监狱去看过他。

对于无端的毁谤,胡适能一笑置之;而对于不实的赞誉,他反而会惶恐不安。这就是胡适,一个具有古君子之风的新文化大师。

素材解读:爱慕虚荣者,为了获得赞誉不惜欺世盗名;而诚实的君子,宁愿拂了别人的一片好意,也不愿接受不实的褒扬。如何对待赞美和荣誉,胡适堪为世人榜样。

适用话题:赞扬与批评、诚实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胡适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他看来,容忍是自由的前提,能容忍异己,才能保障自由。

以他和鲁迅的关系为例。他二人曾经同为《新青年》撰稿,彼此结下友谊。但鲁迅是左派急先锋,胡适是右派温和狗,因此最终难免分道扬镳。

1925年暴发“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

胡适却认为“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因此鲁迅发文讽刺胡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1933年,因为在抗日问题上意见相左,鲁迅写《出卖灵魂的秘诀》讽刺胡适,说“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面对几次三番的讽刺挖苦,胡适从来没有做过回应。他以“老僧不见不闻”的淡定,不气,不急,不理会。

鲁迅去世后,青年女作家苏雪林写了一封信给胡适,信中痛骂鲁迅,希望能联起手来清算已死的鲁迅。

胡适在给她的回信中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许广平等人欲出版《鲁迅全集》,但是苦于财力有限,难以付印,众人为难之际,辗转求到胡适名下。胡适痛快地答应此事,在他的积极奔走下,文集顺利出版。

不仅是对鲁迅,对待所有学术、政治上的“异己”,胡适都能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素材解读:人们总是看不惯和自己不同的思想、行为,但是每个人的天性、境遇迵异,思想、行为怎能统一?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胡适才提出了“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能容忍别人的异见,才能成全彼此的自由。

适用话题:宽容、自由

总统,你错了 

胡适是宽容待人的谦谦君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好说话的“和事佬”。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选择“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58年,蒋介石邀请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就职典礼上,“总统”首先发表讲话,对胡适寄予厚望,并提出一些政治上的要求。

轮到胡适发言时,他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众人大跌眼镜。他说:“总统,你错了。”然后逐条逐句驳斥“总统”的讲话,主旨是说学术与政治无关。

蒋介石气得脸色铁青,但是当着众人又不好发作,只好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

要知道这是60年代的台湾,蒋氏独断专行,无人敢于违逆。胡适的做法,无异于在犯天颜、逆龙鳞。

在谈及自己生平为人时,胡适曾经说过一句话:“不降志,不辱身,不追赶时髦,也不回避危险。”

从上面这件小事就能看出,胡适的这句自我评价绝非矜夸之词。

素材解读:对于不同意见,甚至人身攻击,胡适都有包容的雅量,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胡适决不含糊其辞,纵使以身犯险也要仗义直言。这就是一个谦谦君子的铮铮铁骨。

适用话题:原则、操守、勇气

后记

1962年2月24日,在中央研究院举办的酒会上,胡适心脏病猝发,突然倒地,声震海内外的一代大师就此离世,享年72岁。

公祭当日,蒋介石亲往吊唁,颁赠“智德兼隆”匾额,并手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出殡那天,全台湾约30万人自发地为先生送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布衣白丁,家家燃香,户户路祭。

面对如此感人的场面,胡适夫人江冬秀眼含泪水对她的儿子说:“祖望啊,做人做到你爸爸这样,不容易哟。”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相关素材
官方公众号“作文素材吧
微信搜索并添加关注
热点素材即时推送  海量素材随手查询
关于网站         站内导航         服务条款
ICP14007926